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音乐故事:蝴蝶的爱情《梁祝》

2006-08-25 郭善群

在中国音乐的世界里,有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石,一对比翼齐飞的蝴蝶,悠扬而起,翩翩而至,悦耳动听的小提琴声向我们倾诉了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这来自东方的神话也陶醉了世界的心灵。它就是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今年是《梁祝》问世四十七周年,这部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的音乐作品,四十多年来,久演不 衰,魅力长存,它不仅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也倾倒了许许多多外国友人,风靡了全世界。

说起我对《梁祝》的喜爱程度,恐怕不能用“百听不厌”这个词,而是千听不厌,万听不厌, 永听不厌。那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每次听了都使我肠断魂销,陶醉不已。

《梁祝》协奏曲是以江浙地区的民间戏曲----越剧的唱腔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的表现手法,细腻委婉地描绘了梁祝的爱情故事。乐曲开始时,是呈示部“相爱”,随着悠扬,秀丽的笛声,奏起了柔和抒情的旋律,在人们面前出现了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江南美景,这是纯朴,真挚而又美丽的爱情主题,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两小无猜的幸福生活,以及“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情景;乐曲的第二部分为展开部“抗婚”,低沉,浑厚的大提琴声,预示着悲剧的出现,在黑暗的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下,祝英台誓死不从,此时,乐队奏起了悲壮的“抗婚”主题。随后,就是音调凄楚委婉,缠绵悱恻的“楼台会”,大提琴和小提琴对奏,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情景,形成了如泣如诉的“二重唱”。在“哭灵,投坟”一段中,锣鼓管弦乐齐鸣,乐曲达到了最高潮。最后一部分是再现部“化蝶”,是整个乐曲最为浪漫的一章,梁祝双双化成蝴蝶,在天上翩翩起舞,出现了一种幻觉中的天地,意味着梁祝爱情的升华,歌颂了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梁祝》的创作过程,用作曲者之一的陈钢的话来说,是“在纯情的年代,两位纯情的学生, 选了一个纯情的题材,写了一个纯情的曲子”。

1959年,陈钢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年级的学生,而另一位作曲者何占豪则是管弦系一年级的学生(他原来是上海越剧团的小提琴手),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上海音乐学院领导号召同学们创作新作品,当时,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交响乐作品。当何占豪和俞丽拿等同学到温州的前线去慰问解放军官兵的时候,他们在轮船上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创作的题材,到了温州之后,他们写信给上音党委,汇报说,他们准备了三个题材,第一是全民皆兵;第二是大炼钢铁;第三是梁祝。原上音的领导孟波(也是作曲家)看了信后,觉得前两个题材不适合小提琴的特点,还是写梁祝比较好。因为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拍摄的电影放映以后,很受群众欢迎。优美的越剧唱腔,很有创作基础。于是院领导又抽调了作曲系的陈钢同何占豪一起创作。开始,他们创作的这首协奏曲,并没有《化蝶》部分,当他们在音乐学院里第一次演出(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时,孟波就指出:一定要写《化蝶》,它是民间传说中很浪漫的一笔,写《化蝶》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反抗,也是爱情的升华,《梁祝》不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西洋式爱情以悲剧而告结束,而是以更浪漫主义更理想化的形式来作为结局,它的美学价值远远高于一般意义的殉情。陈,何二人又对作品进行了修改,他们一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传世之作。

《梁祝》于1959年在上海首演,由当时十八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引起了巨大轰动。 全 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只得破例再加演一场。1960年,正在前苏联留学的曹鹏(后来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在莫斯科指挥演出了《梁祝》,获得成功,这是在世界上的首演。此后,全世界有好几百家电台和电视台播送,播放过《梁祝》的录音和音乐会实况,佳评如潮。它历经岁月的沧桑,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梁祝》成为了在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声誉的交响曲。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