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久前的一天,宏伟的布达拉宫脚下,3个皮肤黝黑、背着行囊、推着沾满泥尘的自行车的年轻人引起了当地人注意。其中有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小伙子来自美国,名叫刘晓。两个月前,他和伙伴从北京出发,骑车万里到拉萨,度过了难忘的一个假期。
用挑战自我迎接新生活
15岁时,刘晓跟随父母移民美国。正如大多数在美的华裔学生一样,他学习很努力。
今春,20出头的刘晓就要从美国百森商学院毕业。毕业前夕,生活十分安逸的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想用一种挑战自我的方式,纪念即将结束的学生生涯,迎接新生活。
刘晓是一个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也仰慕雪域高原的美景,于是他迅速做出一个决定——骑自行车赴西藏。
刘晓(左)和伙伴终于到达布达拉宫脚下。
在美国买了些应急药品和补充体力的保健品,并制订了路线图和详细的计划后,刘晓于5月中旬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北京。他首先精心组装了一辆适合各种路况的自行车,然后约上北京的两位好友,组成一支小分队,准备一同赴藏。出发前几周,他们开始了适应性训练。他们每周都顶着烈日,从北京至河北省野三坡风景区骑一个来回,大约有300公里路程。这种锻炼,使刘晓大大增强了体能,提高了适应高温气候的能力。
旅途经受各种严峻考验
6月1日,刘晓一行骑着自行车上路了。
中国的6月,已经进入了高温的季节,中原几个省的气温一直都在30多摄氏度。每天骑行100多公里,刘晓他们体力消耗很大,脱水非常严重。
“但是,和进藏后所遇到的困难相比,这一个月的高温根本不算什么。”刘晓说:“高原反应、一天几变的天气和恶劣的路况,成了我们前行最大的3个敌人。”
刘晓说,他们旅途中最困难的一天,出现在从四川省理塘到进藏前的最后一站——巴塘。
这一天,按计划他们需要骑行190公里,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约在晚上9时前赶到目的地。但是,就在他们翻山的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使他们前行的速度慢了下来。临近午夜,离目的地巴塘还有30公里的路。一个同伴累得再也走不动了,刘晓和另一个同伴决定让他留下休息,他们继续赶路。
暴雨还在继续,刘晓的自行车突然爆胎了。他只好顶着瓢泼大雨,用嘴叼着手电筒修补车胎。山路上,一辆来往的车都没有,高原反应使他感觉头晕目眩,双手不听使唤。事后回想起来,刘晓仍然有些后怕。
“当时,眼前一片漆黑,手机没有信号。在稀薄的空气和漫天大雨里,我真的感觉仿佛已经触摸到了死亡。”刘晓说。
凭着求生的本能,凌晨3时左右,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巴塘。此刻刘晓已精疲力尽,他瘫倒在旅馆内,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了。
两个月后终于抵达拉萨
由于有了理塘至巴塘的那段经历,刘晓他们对应付各种突发情况做了更充分的准备,也增强了信心。每天的骑行,也有了更好的心情陪伴。
终于,巍峨的雪山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山脚下,牦牛在路边悠闲地吃草,淳朴可爱的藏族小孩子跟着他们的自行车一起跑,那情景真如油画一般美丽。
8月1日,离出发整整两个月后,刘晓和伙伴们走完了赴藏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一段路他们没有选择骑车,而是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地走近布达拉宫。
刘晓的梦想实现了。此刻,站在布达拉宫前的他,比出发时体重整整减少了15公斤。
“此刻,我的心情已不像出发时那么激动。因为经历得太多,所以,当梦想实现时,最深切的感受却是‘一切成功都源于努力’。水到渠成的过程远比结果更值得品味。”到达拉萨这天,刘晓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神奇的雪域高原让我如此平静。”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