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父爱如山且无声?莫让孩子过关爱缺失的“父亲结”

2018-06-17 来源:人民网

人们总说父爱无声。的确,很多父亲能给孩子大山般的依靠,却不苟言笑、不善言辞,在很多家庭中还出现了“丧偶式育儿”的现象:父亲在教育家庭中常常缺失,很多父亲在外是拼搏的“超人”,在家里却成了无法跟孩子沟通玩耍的“木头”。

长时间的父爱缺失让不少孩子并不懂得感恩父亲,甚至还与父亲产生或深或浅的心结,导致“父亲节”成了“父亲结”。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又该如何改善这一现象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与“社会角色”有关。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生活中与社会位置相关联,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一系列个人行为模式,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被赋予的身份以及应该发挥的功能。每个角色的需求和规则是不同的,被需要的做事方式也是不同的。家庭中的很多分歧冲突正是源于社会角色错位。

当男人和女人结婚组成了家庭,只有夫妻两人,其中“丈夫”“妻子”这两个角色简单清楚,而当家中多了个孩子,其家庭角色系统一下子就会变得更为复杂。

母亲的角色功能发展较为天然,母亲们由于孕育生命而激素水平升高,天然的母子联系使得母亲的角色变得特别突出。而相较于母亲,男人们没有孕育生命的过程,即使有了孩子,有可能还依然停留在丈夫的角色里,甚至有的父亲还沉浸在工作的角色中。因此,当女人们用母亲的角色开始新的家庭生活的时候,很多男人却还停留在父亲以外的角色中,这就是父亲角色在大多数家庭中缺失的开端。

除了父亲角色的“迟到”,母亲的态度有时候也会导致父亲的角色得不到发挥。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爸爸会表现得较为笨拙或过于严厉,如果妈妈此时对爸爸进行指责,爸爸可能就会感受不到亲子互动的愉悦,甚至产生逃避的反应,这样进而又会增加妈妈自身的负担和压力,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恶性循环。这也导致了很多家庭出现“焦虑的母亲、逃避的父亲、无助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困局。

那么,到底该如何让父亲角色回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中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很多父亲在关注孩子的时候,只会留意到他们外在的行为,而忽略掉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是不够的。

首先,在宝宝降生的初期,孩子的依恋对象是妈妈,爸爸们应该呵护好妈妈们的需要,同时兼顾与孩子互动。妈妈心情好,自然可以提高对婴儿的接纳和照顾水平。接下来,孩子也会开始关注身边其他的照顾者。再后来,孩子开始探索抽象的理性世界,爸爸们的“主场”也就到来了。

此外,父亲角色的回归并不是父亲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应该关注的课题。妈妈们应该发现孩子父亲笨拙的努力,接纳他的不完美,多一些鼓励和赞美,让他体会到育儿的成就与喜悦。

总的来说,孩子应该在家庭关系中感受到和谐的美好,学会包容,以及爱与被爱。只有让找回“父亲”,家庭才能成为爸爸、妈妈、孩子组成的牢固而幸福的港湾。

作者:中华心理学协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科普撰稿人王春谊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