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2 来源:金陵晚报
时下,海归越来越多了,这些留学生到底是“镀金”的还是真金的?海归难道真的不如“土鳖”值钱?海归分量真的下降了吗?面对众多的疑问,《金陵时报》记者历时一个月,跟踪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海归,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听他们评说留学、就业与创业。下文中推出的是一位被称为“黄金一代”的早期归国留学生。38岁的陈宁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也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留学后回国的海归,业内称之为第一代海归,也被誉为是“黄金一代”。如今,陈宁在国内外均有不错的生意,再回想起当初留学的日子,陈宁自是感慨万千。
1986年,18岁的陈宁高中毕业,适逢有个去美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家境并不富裕的陈家咬咬牙将儿子送出了国门。要知道,那个时候陈宁父母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在150块钱左右。登上飞机的时候,陈宁的口袋里装了整整200美元“巨款”,就用这200美元,陈宁开始飞往大洋彼岸。“一切都是陌生的,我甚至都忘了激动。那时出去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去看看美国到底什么样。”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宁依然开心而又满足。陈宁报的是美国一所名校的工科,学制5 年。好不容易过完了语言关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打工了。陈宁的第一份工作跟其他留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在餐馆里不停地刷盘子。“一个星期80个小时在工作, 40个小时学习!”陈宁说,这样的生活状况是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留学生的共同轨迹。而即便是现在,国内每个星期的工作时间依然不过是40小时。“在美国能立足下来的中国留学生,99.5%都刷过盘子。”除了刷盘子,陈宁还送过货,做过加油工,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打工,收工后便拖着疲倦的身体继续学英语,学功课。
公司开到澳大利亚
5年的时间里,陈宁再没有动过工薪阶层的父母一分钱,完全靠自己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并且凭着优异成绩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之后,陈宁选择了回国,回国后的一个星期便顺利在一家外贸公司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事。1991年,那时的对外贸易还非常吃香,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少,所以陈宁工作起来如鱼得水。但是,这份工作干了5年后,陈宁感觉到很难再有突破,并且不愿意就此“看见自己生命的下半程”,1996年,陈宁毅然辞职,拿着那几年的积蓄开始到国外考察,寻找创业途径。“与其拿着每个月固定的薪水,算计着什么时候能买房,什么时候能买车,不如趁着年轻放手搏一把。况且,我并不觉得我只能做对外贸易,我完全有能力实现更大的抱负!”这是陈宁最初的想法。28岁的陈宁只身踏上了澳大利亚,通过当地华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很快便打出了“天下”。在澳大利亚,他开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且开始借助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帮助国内企业做海外融资,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灵敏的陈宁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并且在国内也开出了自己旗下的分公司。这时的陈宁已经俨然是成功者了,可是他却再次选择了求学,在澳大利亚当地一所大学,他开始边经营生意边攻读硕士学位。
成功背后是辛酸
如今的陈宁“功成名就”,国内外的生意发展顺利,他每天“空中飞人”一样地忙着赶飞机,忙着谈业务,忙着攻读学业。“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当初一出国的时候,什么都是新的,到处都充满了诱惑!”陈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止步不前。谈起现在的留学潮,陈宁深有感触,因为总是在国内外飞来飞去,接触了太多留学生,所以陈宁对此更有发言权。“每个留学生在来到异国他乡的第一个月都要过三关。第一关是语言关,第二关是自我控制和生活关,第三关是人际关系和文化习俗关。只有很好地挺过这三关,留学生们才能真正沉淀下来,适应国外的生活与学习节奏。”但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年轻的留学生,因为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或者过不了语言和人际关系关,所以一直游离在圈子外,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更别说是学知识了,这部分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获得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的必须的敲门砖了,国内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陈宁认为,不可否认,现在很多留学生急功近利,幻想一夜暴富,因为看到了太多留学生成功的案例。“但是,他们背后的辛酸你又能看得见吗?你又想过他们经过了多少你想象不到的磨难吗?”
相关文章 | |
---|---|
10.在北京享用快递食品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