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来源:伢伢复盘
前段时间多发了几篇关于富豪外run和留学的文章,挨了不少骂,有人觉得我这是忽悠大家出去。
不,我从来没有鼓动过大家润,从来都没有。
我一直以来的论调都是:没有最好的地方,只有最合适的,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并且待在哪里都需要奋斗。
想换个地方躺平还蹭人家福利的,待哪个国家都不受欢迎,真的。
但是呢,我就发现不少人对海外生活,以及在海外生活的人有偏见。
比如到现在还有人觉得,移到外国就是去做二等公民,去餐馆刷盘子。
首先,出去就刷盘子的不叫移民,叫偷渡,黑出去的居多,至于为啥刷盘子,一来他别的干不了,二来就是刷盘子工钱也不少。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做了,因为留在国内做跑腿小哥,一个月也能赚很多了,犯不着出去吃苦。
至于二等公民,这么说吧,只要是正常社会,没人跟你一等还是二等公民的计较,大家都是正常过日子而已。
如果你非觉得有,那么请问,你待在国内就是一等上等了么?你是当上村长了,还是选上代表了啊。
其实说白了,你就是觉得会有歧视呗,我这些年一直在外跑,还没经历过什么真正的歧视呢。
就是有一回在温哥华过马路,被一个白人酒鬼推了一下,那人是个流浪汉,后来我才知道,每年隔壁省份都给流浪汉买火车票,把他们送到暖和点的温哥华,这样大冬天在大桥底睡觉不至于冻死。
我被他推了一下有点懵,旁边一个白人小哥马上拉了我一把,跟我说sorry,还帮拎了下行李。
像这种情况你说算歧视还是不算呢?算的话,流浪汉歧视我,我应该很难过嘛,不啊,我当他是深井冰啊。
对比之下,我觉得在国内的歧视明显更多。
就像我之前在留学那篇文章里讲过的,中国孩子小的时候受打压,长大了则是受歧视。
没钱被歧视,有钱也被歧视;没学历会被歧视,学历高了也被歧视,生在山沟沟里被歧视,长在大城市也会被歧视。
也不光是外人,连家里人都可以光明正大的歧视你,比如你很努力的学习但考分不高,就会被骂怎么这么笨,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
比如你年过三十,什么都好就是没结婚,那真的是歧视的巅峰,谁都可以对你评头论足,连隔壁村老光棍都觉得你好可怜,一把年纪都没人要。是不是很搞笑?
再说了,就算在海外真的遇到了歧视,那别人歧视你,是你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只要不是你的问题,那有问题的就是别人,大胆的去削他呗。
千万不要觉得被歧视了还是自己的错,那是自卑不是歧视。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别人干啥他都觉得是在针对他,这属于有病,得治。
第二个偏见,是觉得出国会错失国内的风口和时代红利。
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倾家荡产去海外的,错过了国内的房地产红利;再比如早些年各种手段去HK的深圳人,远不如啥都不干,待在村里等拆迁的……
怎么说呢?所有的红利也好,赚钱行情也好,都是事后才悟出来的,在当时大多数人是没感觉的,否则的话,大家肯定啥都不干,都跑北上广买房了。
这跟股票有点像,就是你也不知道哪里是最低点还是最高点,只能跟着感觉走,或是随大流,至于抄底还是逃顶了,那都是事后诸葛亮。
实际上早些年出去的,有混的好的,比如什么朝阳啊,彦红啊,也有混的不好的,混的不好的,你就让他回来也吃不了国内的红利,认知不到位。
更多的,则是两边观望着,看哪边好就往哪边跑的,这种人不在少数,只不过不讲而已,你以为他们在做单选题,A还是B只能二选一,但其实人家那是多选题,选项里有ABCDEFG。
你一个没得选的人,因为狗屎运,侥幸过上了好日子,就去嘲笑人家有的选的,那就属于格局小了。
你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而不是一根筋,然后拼命找例子来印证留下才是对的,那就让人笑话了。
还有一种偏见则是认为,国外生活没有国内方便。
我不知道这种方便具体指的是啥,但据我所知,只要不是非主流国家,以及太偏远的城市,华人聚居的地方,你逛个中超、吃个中餐、点个外卖,跟住在北上广没什么两样。
硬说有区别,那应该就是国内跑腿费低,外卖还有优惠,搞得商家都没钱赚了,只好都用调料包。
而国外人工费用高,大家都有的赚,违法成本又在那里,只好老老实实做饭,认认真真接单了。
我一直都说,如果你受过良好教育,有个一技之长,懂英文会开车的话,其实在哪里生活,都没有什么不方便的,想去哪里也就一脚油门的事,有不懂的开口问就可以了。
华人那么聪明,稍微动点脑筋,都能过上当地中上产生活。
说不方便,或者觉得国外过的不如国内的,一般都是国内的有钱人,或者说是在国内有些关系和人脉的人。
我举个栗子,大学同学的妈妈,具体是什么职位就不说了,就记得她有任何交通违章,给亲戚打个电话就全部搞定了,从闯红灯到贴罚单都可以。
这还算是有点关系的老百姓,那更有钱更有关系的人,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普通人是想象不到的。
要是他在国内出入VIP通道,看病买房什么的,打个招呼就搞定,润到海外了之后,所有的前呼后拥、资源关系统统都不好使了,身边连个拍马屁的都没了,那这个失落感是很大的。
所以才有那么多老板级的人物,早些年拿了美国绿卡,最后都退了回国了,他不习惯做回普通人了呀。
如果您在国内也是差不多情况,又特别在乎身份和体面,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国外玩玩可以,定居就不要了。
比如你在国内大小是个局长行长,出去了只能做个小职员,哪怕收入上讲差不多,但落差感你是受不了的。
既然海外生活仁者见仁,为啥还有那么多润的呢?答案是:为了子女的教育。
坡县银行界有份报告,说国内的高净值人群,也就是家庭净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群体,他们中76%以上的人都很关心孩子教育;
6成以上倾向于送孩子出国读书,希望他们思想上更开放,能独立思考,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人里有1/3的是期望孩子毕业后回国工作,认为他们回到中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倾向于孩子根植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是老外的那一套。
那有人就说了,既然都要回国工作,干嘛还要出国念书啊,国内教育不好吗?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国内的教育资源,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够不够的问题。人人都想读985、双一流,但每年这些学校才招多少名额,而高考生又有多少?
如果你的孩子,很拼很乖的学习,高考超常发挥上了一本线,全家喜极而泣,结果发现,随便一个双非大学都要很高的分数,而他的成绩只能上个广西还是四川的没听过名字的院校(不是说这俩省份不好,就是一个比方)。
但同样的成绩,申请海外高校,有一溜的备选名单,任何一所世界排名都不错,换做你是孩子爹,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想着孩子的辛苦,能够更值得一些?如果花点钱,让他有了更好的前途,那为什么不呢?
还有就是我前一天文章里说的,尊重人的多样性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会运动、有些有艺术天分,还有些会读书,这都属于单能力很强的。
就好比苹果、柠檬、桃子香蕉都是水果,每个营养价值不一样,教育(浇灌)的意义就在于让柠檬更算,苹果更甜,而不是说香蕉最贵,所有的都得长成它的样儿。
现在的国内环境就有点内味儿,就是明明大家都各有天分,但会读书的小孩身上就会被附上很光环,仿佛只有会读书的才是聪明的,有前途的,别的都不是。
那如果你的孩子刚好是个数学稀巴烂的音乐天才,你怎么办呢?国内的学校都不要,那就眼睁睁的看着他弹钢琴的手,去贴瓷砖么?
再举个栗子,如果有个家境贫寒的学霸,一路碾压式读书,毕业了在北上广就业,因为在城市里没有根基,在国内被称为小镇做题家。
但如果他中间出了国,念了个牛校然后毕业进湾区大厂,虽然干的也是写代码的活,但摇身一变,那就是硅谷精英了。
在北上广待很多年都混不到一套房,但是在加州可能很快就买房买车了,这找谁说理去?你能说他换个地方奋斗就错么?
对于送孩子出国念书,评价也褒贬不一,最常见的就是出国花了几百万,回来月薪三千那种。
或者说卖房出国,回来工作很多年都买不了当年的房的。很多人都喜欢拿类似的栗子来证明出国留学不值得。
先不说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大小问题,我就问一句,如果孩子真这样了,那证明本身就没啥大能耐啊,他就是不出国也照样不会有出息到哪里。
家长付出代价那么大,是不是当初把出国当成病急乱投医时的良药啦?
我就遇到过一些家长,说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想送出国,问我行不行?
我一般都会问,为啥成绩不好,答案是沉迷网络、爱打游戏。他在国内都打游戏,出了国就不打了么?没有了父母的监督,那不得玩到猝死啊。
孩子在国内什么样,到了外面大概率就还是什么样,不会有什么大改变,该宅的还是宅,不善交际的照样还是会不善交际,在问要不要送出去之前,得先看孩子适合不适合。
如果他学习能力不好,自律性也很差,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你指望买张机票送出去,回来就能换了个人一样,那不是做梦么?
国外有好的教育资源不假,但也得看自家的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不是么?
它诺奖得主再多,好教授再多,你孩子常年旷课,有啥用啊?图书馆资源再丰富,客座教授再牛逼,你孩子从来不用,那不是给人白送钱嘛,人家资源再好,跟你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的,你别说花了几百万,你就是花几千万,该扶不上墙还一样扶不上啊。
留学不是终点是起点,同样润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啊亲。
哪怕咱就是时代的一粒棋子,那每个棋子也得有自己的规划跟机会,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任人摆布啊亲。
相关文章 | |
---|---|
10.一个人的清欢 | 16.活在我的60多岁 30.在加斗癌王(六)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