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大山 ”— 加拿大的中国通

2006-08-01 来源:人民网

说起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大山不敢说最有名气,也算是数一数二。与大山聊天,一口比不少中国人还地道的普通话,使笔者从第一句寒暄起,就忘了他外国人的身份。

  匆匆咬了一口三明治,大山歉意地笑笑,“我确实很饿了。”

  这是上海话剧中心排练厅,窗外已黄昏,大山白天一直在这儿排练话剧《红星照耀中国》,他扮演的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外。一天排练下来,尽管身心疲倦,大山还是强打精神接受了采访。
  
  谁料他刚起身,导演就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山!记得晚上回去把台词再理理顺啊。”大山在剧组里,正应了那句经常形容他的话——大山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演出前给斯诺太太写信

  《红星照耀中国》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搬上舞台的,这是大山第一次走上话剧舞台。来到排练场,正好看到大山在排练。舞台上,斯诺(大山扮演)和宋庆龄正在对话。大山表演得很投入,台词也说得专业,一点外国腔都没有。可导演却连连叫停,“每句话里的每个词,都要有不同的感情在里面,重来!”大山点点头,再瞄几眼手中的卡片,又开始一遍遍地重复。周围给他配戏的不少都是老演员,大家全看着他笑,大山却一脸认真。

  从接排话剧后,大山一直谢绝采访,闭门苦修。他说成功离不开天赋、机遇和努力。“这么大的一块馅饼掉在我身上了,我怎能不加倍珍惜呢?”为了给自己施压,大山还特意给斯诺80岁的太太写了封信,告诉她自己要演她丈夫的事情。“我请她老人家放心,斯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不能对不起他,一定会好好演!”之后的一个多月,排练厅大山的桌子上,到处堆满了与斯诺有关的英文书籍,即便是在车上或是在餐厅吃饭,大山都会拿出随身所带的剧本,背台词或是与其他演员谈戏。大山早就开始认真做功课,不但阅读了《西行漫记》和斯诺的传记,还和其他的主创人员一起“西行”去延安体验生活,感受斯诺撰写《西行漫记》时的心情。

  外国的“硬件”,中国的“软件”

  大山说,“有的人说我虽然是外国人的长相,却有一颗中国人的心。也有人用电脑来比喻,说我是外国的‘硬件’,中国的‘软件’。总之,都是说我这个人‘表里不一’……”

  话剧《红星照耀中国》演出前两周,大山60多岁的妈妈从加拿大来到上海。老太太不懂中文,大山忙着排戏,也没时间陪妈妈。妈妈就自个儿出去转悠,最远竟独自跑到了周庄。老太太只是拿着一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名片,每次都能让出租车司机带回排练场。

  都知道大山中文好,是个中国通。但在这背后,大山和中国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早在1922年,在加拿大还被中国人称作“英属卡拿塔”的时代,大山的爷爷就受教会组织的派遣到过中国。这位被人们称作“饶大夫”的加拿大外科医生,带着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在河南商丘教会医院行医。遗憾的是,离开的时候他只带走了一个孩子,另外两个都因为肺结核而病死在了中国。“饶大夫”当然不会想到,上世纪80年代后,他的孙儿会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成了一位中国人熟知的外国人。“爷爷的经历虽然和我学习中文、扎根中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我们全家和中国的缘分似乎早就注定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山在多伦多大学选修了中国语言文学。当时一本加拿大商业杂志的封面让大山至今记忆犹新:封面将两个大大的汉字画成了一座高山的样子,山下的一群人面对高不可攀的山峰束手无策。封面上的标题这样写道:“我们现在学的最少的语言恰恰是将来我们最需要的语言”。刚开始,大山学习中文,同学们都说他傻,“如果为了以后做外贸,那还不如学习日语呢!”然而,大山却我行我素,选择了中文。他说,“在我眼里,神秘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老深邃,它深深吸引了我。”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证明学习中文越来越有用了。

  大山原名马克·罗斯韦尔,在多伦多大学的第二年,大山将中文由选修改为了主修课程,并在本科毕业后申请了奖学金。1988年,他来到北京大学留学。在北大凭着在加拿大学习中文的功底,他被春节联欢晚会选去演出小品《夜归》。没想到《夜归》在当时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小品中的人物“大山”便成了他今后的中文名字。

  找三国名将的后代当老婆

  回忆起在中国生活的点滴,大山感慨颇多。“其实在来北大读书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受苦的思想准备。当时都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比较艰苦,没想到北大的条件比我想象的好得多。我想起来那个时候北大食堂最便宜的是白菜豆腐,4毛钱。最贵的菜1块2,是小炒。那段时光太快乐了。”

  在大学里,大山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他还结识了甘,并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大山很少在公众场合谈及自己的太太。大家只知道大山的太太姓甘,据说是三国时大将甘宁的后代。对跨国婚姻,中国人通常都会问:会不会有文化隔阂?大山很反感别人缠住“异国”、“冲突”等问题不放。他说,其实哪来那么多冲突啊,“又不是等到结了婚的时候,才知道你用筷子、我用刀叉。双方都知道对方文化生活背景不同,有冲突的时候更容易从对方的角度着想。”大山甚至觉得自己与夫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有一点大山却很像上海男人——非常顾家。大山说,3个星期是离开家人的极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转瞬即逝的,我不会放过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在加拿大呆久了,大山就会思念北京。“走进首都机场,素不相识的人就会对你微笑。进出租车,司机就说,哟,大山呀,昨儿个电视里还瞧见您呢!这个时候,我总感觉自己回家了。很多人说,我就是他们的街坊邻居,是‘大山哥儿们’。我就像半个北京人,与中国已完全融为一体。”

相关文章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