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2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纪念本身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的,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个目标却很难达到。比如数目众多的纪念日,如果不是因为放假,谁又能记得几个?一个长假之后,就在5月7日,50年前的这天发生过什么?10年前的这天发生过什么?估计甚至连5年前的这天发生过什么都已经忘得干净了。至于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5月13日的母亲节谁还记得?
1945年5月7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投降。次日24时,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尔斯特举行。在苏军元帅朱可夫的主持下,德国政府代表在苏、美、英、法军队统帅部代表的面前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杜鲁门在白宫发表讲话,在确认5月8日为“欧战胜利日”的同时,还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要知道,这一天非常合适,因为不久之后也是母亲节。多少年在家中翘首企盼儿子回家的母亲,将会在这一天得到一件最好的礼物。”
但其实谁都知道,由于这场战争,很多在母亲节守望的母亲,要失望了。
1960年的母亲节这天,为了那些曾经失望的母亲,苏联上映了影片《士兵之歌》。影片讲述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士兵阿廖沙因打掉两辆德军坦克成为英雄,但他放弃了勋章,从而得到六天假期回家给妈妈修理漏雨的屋顶。一路上,阿廖沙经历了友谊、忠诚、爱情还有亲情,回家的桥被炸断了,思家心切的阿廖沙干脆划着木筏,只想能够给自己的妈妈一个拥抱。田野中,听说儿子回来的妈妈奔跑着,一直奔跑着……其实影片的开头就知道这对母子最后的命运——母亲依然天天等在村中的小路上,可是儿子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次探亲归队后,阿廖沙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他死在了战场上,葬在别处,和无数个儿子一样。
片中有一个镜头:为了赶快回家,阿廖沙在路边拦车,他对路过的司机说:“我回家抱一抱妈妈就走。”至今想来,母子之情让人哽咽依旧。
影片上映40年之后,2000年5月7日,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在为了纪念那场战争而修建的卫国战争纪念碑“祖国——母亲”前,普京动情地回忆了那场战争,“卫国战争导致2700多万苏联军民死亡,占当时整个苏联人口的14%。虽然我出生在战后,但我家庭成员中的一半都死于那场战争,如果不是有人发现我的母亲一息尚存,她险些就被人当做尸体拉走。如此,便没有了今天。因此我们要感谢母亲,感恩她们付出牺牲与带来生命。”
学会感谢母亲、感恩母亲,很容易,又很难。
我们总是习惯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就像陶渊明公所说过的“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有朝一日终于可以离开母亲,离开那些有心或无意的唠叨,终于摆脱了羁绊,独自上路了,于是对母亲的告别也算是斩钉截铁。偶尔伤悲了,受挫了,对于母亲,想也想得,哭也哭得,但踏进门槛的一刻,立时却要变得光鲜无比、坚硬起来。但谁又能瞒得过自己的母亲?时间久了,蓦地发现,我们的身后其实一直连着一条线,而且从未断过。当岁月的打磨让这根线越来越清晰时,当生活的打磨让我们偶尔身心俱疲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被功利遮蔽许久的感动源头,其实就是久藏于心底的母爱之情。
只是,但愿这种感悟不会来得太晚。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所哼的那些歌调/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的目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这首诗的名字叫《仿佛》,写下这首诗的人名叫泰戈尔,他生于1861年的5月7日。在泰戈尔的记忆里,母亲操持着一个上百人的大家庭,因此对泰戈尔单独的爱并不多。在泰戈尔13岁时,母亲去世了,那一天泰戈尔在卧室里睡着了。于是当家人送母亲去火葬场时,泰戈尔才知道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这种失落,伴随了这位印度诗人一生。
翻译泰戈尔《仿佛》的是已经去世的作家冰心,在她生命中最后的文章里,记录下了儿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我问娘亲,‘你为什么爱我?’娘亲捧着我的小脸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我的女儿。’”
能不能在母亲节这天对母亲说一句“我爱你”,不为什么,只为她是你的母亲。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