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邓亚萍逼自己象海绵 依旧保持不服输的习惯

2007-05-20 来源:武汉晨报

 一代乒乓名将邓亚萍依旧保持着不服输的习惯,做什么都希望做得最好。为此,她逼着自己“象海绵一样到处吸取能量。”

  十年来,邓亚萍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坚持认为:“优秀是一种习惯!”邓亚萍如此描述她紧张忙碌的新生活,“老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你只能选最重要的安排。”

十年了,对球迷来说,乒乓球场上的神消失了。但对邓亚萍来说,她正在享受另一段征服的旅程,就像当年面对任何一个敢于阻挡在她面前的对手一样。

  邓亚萍绝不是每天坐在办公桌前,挥动手臂,动动嘴皮的主,没有人为她写好演讲稿,也没有专职司机随时候命。“直到有一天,我才突然发现,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来。”邓亚萍的职场困境,发生在她25岁那年。

  困境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在萨马兰奇的力荐下,1997年退役的邓亚萍很快成为国际奥会官员。她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加强技能,这技能并不是挥拍、发球或者比赛心理的控制———她面临全新的考验,她要啃书本了。

  由清华大学交换到诺丁汉大学,邓亚萍在英国尝到了不懂英文的痛苦。“一个不会说几个英文单词的中国女人,独自生活在英国,到邮局寄信寄不了,去上课听不懂,就连迟到了也解释不清楚。”邓亚萍后来说,“活这么大岁数,还从没遇到这种挫败感。”

  1998年底,在三明治和加了鸡蛋番茄的速食面的陪伴下,邓亚萍用了整整一年才适应过来。“我拿全国冠军用了8年,世界冠军用了11年,我一直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

  2003年,邓亚萍凭藉论文《从小脚女人到世界冠军》,拿到了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当她把这篇论文拿给萨马兰奇看时,老头激动极了,竟然把这篇论文收藏在国际奥会的博物馆。

  时至今日,邓亚萍依然在康桥攻读博士学位,她说自己这10年高效率的职业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随时都是工作学业两结合。在邓亚萍看来,她的“留学”不仅是在外国大学的学习,她更习惯使用“这几年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以及在国际组织的工作”这个组合。

  对她来说,留学,并不是在英国啃书本的那段内容,在以奥会成员的身份和国际成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说自己学会了很多。“我听到不止一个外国朋友说我就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取各种能量,他们说这太可怕了。”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的邓亚萍进入北京奥组委市场部工作,负责市场开发部下属的国内赞助商处工作,这也是她退役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职再就业。

  3年后,邓亚萍从奥组委调至现在的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不仅要负责各大综合性赛事的商务开发工作,还要负责外事装备采购工作,工作内容的周期也从2008奥运会,延伸到了08之后的下一个奥运周期。

  “体育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功能没有被认识和开发出来。在激励民族精神这个方面,体育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但这是体育惟一的作用吗?”邓亚萍反问道。

  “奥运会在中国,远不止一项综合大型体育赛事这么简单。这个意义,外国人知道,所以他们要抓住这个商机。但中国企业呢,花了大价钱打了广告,接下来呢?回报怎么办呢?”说起这话的时候,邓亚萍有些兴奋,这也是她最新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

  2007年初,邓亚萍被任命为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但仍然在总局装备中心上班。时间成了稀缺品,她同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参会并提出有具体建设性的提案。此外,她每年还要参加国际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的相关会议,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飞人”。

  坐在总局装备中心气派的主任助理办公室里,邓亚萍气定神闲,如同她一直呈现的公众形象那样。和现在的邓亚萍聊天,你会发现她的谈吐间,十分注重逻辑排列和遣词用字。

  “现在,我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北京奥运村必须让所有人住着舒服。”是的,正如她说的,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比赛”。

  争强好胜,即使在她退役以后,也是这样,无论做什么事,她的终极目标就是赢。

  在体育总局的办公楼里,有一个健身活动室,邓亚萍会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去活动一段时间。有趣的是,邓亚萍现在的主项已不是乒乓球,而是改练羽毛球,而且是双打。有着运动天赋的邓亚萍在这个新天地里,很快就打遍北京奥组委的所有对手,成为“常胜将军”。

  与高超的球技相比,邓亚萍操持家务的水平要逊色许多。不过,和朋友聚会时,邓亚萍总是被评为圈里最优秀的服务生。“谁的茶需要加了,谁要吃水果了,她总是抢在最前面。”击剑世界冠军肖爱华打趣道,“乒乓运动员还是比我们击剑运动员反应敏捷啊。”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