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蜚声国际乐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 俞丽拿

2007-05-24

3 月31日,二沙岛星海音乐厅,一场古典音乐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票房。这场音乐会的主角,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48年前,这首乐曲正是从她的琴弦下飞出,一路萦萦绕绕,成为家喻户晓、蜚声国际乐坛的经典。当年的这首乐曲是怎么创作出来?演出前的下午,记者专访了俞丽拿。

星海音乐厅的14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就连增加在走廊过道上的加座也被抢购一空。观众涵盖年仅5岁的懵懂小孩,到古稀之年步履蹒跚的老人。音乐会当晚,俞丽拿把自己对《梁祝》的理解和演绎,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观众分享。这首20多分钟的协奏曲,她花了两倍于作品的时间来分析讲解。

1959年,俞丽拿首演《梁祝》。

打报告入实验小组:

一身黑色晚礼服打扮的俞丽拿携着那把与她相伴相随的小提琴,边弹边讲,把大家带入了1957年……

“那一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管弦系,我还不到17岁。从附中开始,我在乐队里就是拉小提琴的,那时这件西洋乐器对于国人来说还十分陌生。我们到农村去演出,选了外国的一些经典小提琴曲,演完以后,大家说听不懂。比起声乐系学生唱完后下面大喊再来一个,我们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决定成立一个‘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党委同意了,却没有把我的名字列进去,理由是我专业成绩好,担心我搞‘实验’分散精力,影响参加小提琴比赛的成绩。我打报告坚决要求才获批。就这样,我们一共六个人,五个大一的女生,加上一个男生何占豪,组成了这个小组。”

周总理请我跳舞:

“最初的实验,是从民族音乐里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曲目用小提琴演奏,像广东音乐的《步步高》、西北民谣《四季调》、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俞丽拿边讲边演,每奏完一曲,就要观众说出乐曲名)。但我们依然很迷惘。有一次我到北京演出,在舞会上,周恩来总理请我跳舞。我不会跳,但总理说没关系,你跟着我的脚步就行,于是我就不断地踩到他的脚。跳舞的时候,我向总理吐露了我们小组的苦恼,总理说,你们年轻人敢想敢做,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一年以后,总理到上海来,我们就用小提琴给他演奏那几首民族音乐。总理听完对我说:‘俞丽拿,你提的问题现在不是解决得很好吗?’我一听就愣住了,我一个小小的演奏员一年以前向总理提的问题,他居然还记得!我们由此也得到启发,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400 多年了,传到中国不受欢迎,乐器本身并没有责任。我们要做的是给它增加一个说‘中国话’的功能,但是我们演的民族乐曲都太短了。”

创作《梁祝》献礼国庆:

“转眼到了1958年的下半年,我们管弦系开始准备1959年国庆10周年的献礼,大家商定要创作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至于题材,当时正值‘大跃进’,所以想了好多革命口号的题材,比如‘全民皆兵’、‘大炼钢铁’,最后才把最适合小提琴特点的‘梁祝’作为备选题目列上去。但是恰恰就是这个题目,被独具慧眼的党委书记选中了。就这么确定了曲式和题材,但我们是管弦系的,不是作曲系,创作起来有难度。后来领导从作曲系五年级调来一位高才生帮助我们,他就是陈钢。陈钢和何占豪两个人真的是缺一不可,陈钢有作曲的功底,何占豪熟悉产生《梁祝》的土壤——越剧。他是进修生,来自浙江越剧团乐队,受越剧的影响很深,我们开玩笑说,他的骨髓里都有越剧的味道。所以《梁祝》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可能也只有那个年代,人人不为私,才会有那样的成果。”

首演热烈拉两遍:

“1959年5月4日前,作品定稿了。5月4日以后,整个乐队开始手抄乐谱,进行排练。5月27日,我们带着这个节目参加了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这也是《梁祝》这部新作首次公演,但我们心里真的没底。我们8个女生站在乐队的最前面,穿着白衬衫、黑皮鞋、短袜子,拉小提琴。当我演完最后一个音符,台下静静的,没有掌声,我的心扑扑地直跳。就在这个时候,掌声雷鸣,而且一直止不住,我们谢幕谢了很多次,把陈钢、何占豪也拉上来了,掌声还是响个不停。因为是新作品音乐会,我们根本就没有准备返场曲目,最后没辙了,只好把整首曲子从头到尾再来一遍。两遍加起来,一共拉了50分钟。我拉了40年琴,每一次都是这样的轰动,这样的掌声,但只有那天,我真的拉了两遍,今生今世再没有过……”

文革成“放毒者”:

《梁祝》就这么流传开了。有人评价:俞丽拿独奏的《梁祝》不仅仅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满载着中国数代人的深刻情感体验。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梁祝》被批成“大毒草”,俞丽拿成了“放毒者”,要接受“消毒”改造。但即使是在那样的年月里,还有很多人关起门来,偷偷地听这部作品。

在近半世纪的时间里,《梁祝》久演不衰,在众多《梁祝》的演奏者中,首席小提琴手俞丽拿地位超然。经过几十年的锤炼,俞丽拿的琴音宏大,坚实有力,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祝英台”形象。

作为《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对这一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更有普及和推广的自觉。当晚,她的小提琴一会儿模仿乐队,一会儿模仿大提琴,她自己也扮演了多重角色,一会儿是祝英台,一会儿是梁山伯,仿佛她不是在讲一首乐曲,而是在讲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她惟妙惟肖的模仿把小孩逗得咯咯直笑,但她直抵人心的琴声却让观众不自觉地潸然泪下。

为筹比赛基金厚脸皮到处求人:

音乐会上,俞丽拿带给观众的是一副精力充沛的形象,但就在演出前的一天,俞丽拿腰痛得厉害,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尽管已经很忙很累,俞丽拿还是在演出前的用餐时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出唱片200多万张稿酬不到1500元:

话题就从当晚要举行的签名售书说起——这本名为《永远的祝英台——纪实俞丽拿》的传记。虽然书是写她的,但书的版权并不归她。很多人都犯了像记者一样的常识错误,开口问她要书。对此俞丽拿并不急于澄清什么,直到后来谈到《梁祝》的唱片,她才解释:“我一辈子走到哪里,都有人开口问她要唱片,不得已的时候,我只能掏钱自己买来送给人家,就连用在音乐会上播放的CD,也是我自己买来的。”原来,由于中国唱片版权制度存在漏洞,虽然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版唱片发行量已高达200多万张,但她前后从中获得的稿酬,却不到1500元。不仅稿酬拿不到,连自己版本的CD还要自己掏钱买。

俞丽拿打趣说:“文革时批评我‘三名三高’(文艺界名人、名专家、名教授;高级别、高工资、高待遇),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名嘛,小名气是有点,高呢?高工资高稿酬高什么?那时候我拿到的工资跟大家一样,稿酬就100元。现在‘三高’倒是有了,高血压高血质高血糖。”

请国外小提琴大师连经济仓都付不起:

1993年,俞丽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我最初的设想是这样的,只要有100个《梁祝》的知音每人可以捐1万,我就有100万了。十几年过去,这个基金还从来没有超出过100万,曾面临停止运作的困境。”

拿着印有‘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董事长头衔的名片到处募集基金,从没求过人的俞丽拿觉得自己的脸皮好像掉到地上了,”有一次,人家说好了给十万元,但迟迟不给,我上门讨,那人暗示我给回扣,磨了好久,才要到钱。“

俞丽拿说,平时邀请国外小提琴大师来讲学,她连经济仓都付不起,每次向他们发出邀请,只能兜个圈子,问他们什么时候到亚洲来讲学,等他们到了韩国、日本再顺道把他们请过来。

人物档案:

俞丽拿,67岁,小提琴家

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得成功;

1993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