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字新闻 中文资讯 少儿天地 天天影视 大多伦多每周Flyer 热点追踪 天世专题 综艺百汇 广播-长篇连播 广播-话题漫谈

扫描中国18万“洋打工”:中国“海归”带来压力

2007-05-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中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到2006年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达18万人,比2003年底增长了近1倍。“洋打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大城市,上海最多,到2006年底在沪就业的外国人达54608人;北京第二,持就业证的外国人有30484人。第三是广州,今年一季度持就业证的外国人约6800人。18万肤色各异的“洋打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洋打工”:中国就业新大军

  “我就是喜欢中国,最喜欢北京,”白利德操着不很流利的汉语说。今年是这个澳大利亚人来到中国的第16个年头。他在北京语言学院毕业后,往来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在中国学习汉语,回国研究中国历史;再到中国工作,与北京姑娘结婚……如今,他是北京某英语培训机构的一名教师。

  “洋打工”们来自世界各国。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京就业的外国人,主要来自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来自130多个国家,其中日本占28.6%、美国占12.3%、韩国占8.9%;在广州工作的外国人来自108个国家,日本、印度、韩国、美国居前四,其中来自日本的占29%。可见,日、美、韩已成为中国外来就业者的最大输出地。

  “洋打工”已是中国大都市职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就业队伍。他们的到来,体现出中国更加开放,也体现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正散发出空前的魅力。

  高门槛:老外也有就业愁

  3年前从美国来华的彭睿今年30岁,是美国英迈专业语言培训机构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这个金发小伙雇有20多名外国员工。说到3年来中国就业环境的变化,他认为对外国人来说,在中国就业的门槛在逐渐抬升。

  目前在上海就业的“洋打工”队伍中,位居正副董事长、正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人事总监等高级管理职务的约占25.4%,担任高级技术人员的占6.1%,在外企常驻代表机构任首席代表的占3.1%。他们从事行业的前5位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这些“洋打工”多为学历较高者,其中博士占2.6%、硕士占16.4%、大学占69.4%。另据调查,在广州工作的外国人也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台港澳企业和外企常驻代表机构。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中低端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对此,原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于1996年联合发布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要求外国人在华就业须持有《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这样做,有效地抑制了非法就业,把中低端外国劳动力挡在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之外。

  “洋创业”:在华发展新思路

  陆麦特是1997年来到中国的新西兰人,没有就业之愁,因为他已是拥有一家国际标准专业健身中心的“洋创业”者。

  陆麦特刚来中国时,在一家乡村俱乐部管理健身房。3年后,30岁出头的他发现,中国的中高档健身市场机会多多,就想到了创业。找中国同行咨询,做市场调研,锁定目标人群……陆麦特整整忙碌了3个多月,终于把申请注册材料准备齐全。2001年8月,他与人合资的进步健身中心,在北京CBD商圈的大北窑开业。“一切都挺顺利”,陆麦特对6年来的创业路颇感满意。如今,进步健身中心旗下已有两家分店,成为北京最大的健身中心之一。

  如今,餐厅、酒吧、美容、娱乐、健身等服务业,都是外国人在华创业的重要领域。

  现在“洋打工”们感到,日益增多的中国“海归”对他们构成了直接的压力。陆麦特认为,迅速抢滩中国市场,是“洋打工”们的生存新思路。

  很多跟陆麦特一样已在中国打拼多年的“洋打工”,走上了在华创业的道路,而且情况良好,因为“中国市场‘非常巨大’”。

  陆麦特表示,尽管申请、注册并不简单,但“机会大大多于麻烦”。对于希望当“洋创业”的人,他给予忠告:要了解中国市场,熟悉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最重要的,“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不懂就问。”

合作网站:多伦多在线
友情链接: 加国无忧   加中网   美国网络电视   约克论坛   友路   北美在线   星网